—黄浦区六年级数学公开教学研讨活动
2025年3月11日下午,黄浦区六年级数学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在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大吉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黄浦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顾跃平老师组织,旨在探讨“双新”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聚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与实施。全区六年级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观摩、研讨与交流。
活动伊始,大同初级中学的杨晖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综合与实践新授课——《旋转的齿轮①——齿数与转速》。本节课以黄浦外滩的标志性建筑——海关大钟为情境主线,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征。
杨晖老师通过教具、课件演示和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依次经历“生活感知、操作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小结、知识应用”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啮合齿轮的学科知识,不仅掌握了转速比与齿数比的关系,还培养了数学核心素养和应用意识。
课后,全体六年级数学教师围绕本节课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交流。杨晖老师首先解读了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并分享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反思。她强调,综合与实践活动应注重整体性、生活性概念的智慧处理,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性和实际性。
大同初级中学六年级备课组长蔡颖老师介绍了备课组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的尝试与收获。她表示,本节课的成功离不开备课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备课过程中,大家反复研讨,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光明初级中学的杨凯老师高度评价了本节课的情境设计。她指出,以修正带引入“啮合”概念,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生动形象,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转速比与齿数比的关系,体现了跨学科设计的精巧用心。而实物教具展示不啮合的情况,以及利用重合齿轮数加深对啮合的理解,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民办永昌的江燕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全面,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杨晖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丰富的教具和学具,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格致初级中学的宋宁宁老师指出,本节课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杨晖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将抽象的转速转化为对圈数的直观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以修正带为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这一设计令她耳目一新。本节课的变式练习设计打破常规,帮助学生摆脱了“公式万能”的思维定式,培养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乐中学的龚忠美老师则从情境驱动贴近生活、实物探究强化核心素养、问题导向培养建模能力、技术融合提升课堂互动、合作学习培养关键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活动最后,黄浦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顾跃平老师对本次公开课及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杨晖老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并对学校整体课程设计和青年教师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情境设计贴近生活:以黄浦外滩的海关大钟为情境主线,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未来教学设计可关联道法、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海关大钟可结合历史背景、物理原理(如钟表机械结构)和艺术设计(如钟面装饰),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知识联系。
二、青年教师发展: 要提升知识储备: 综合与实践活动涉及知识面广,教师需不断充实知识储备。例如,在齿轮转速教学中,教师应熟悉物理中的机械原理,以便及时解答学生疑问。青年教师应学会捕捉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并灵活应对。例如,当学生对“转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用线速度、角速度等物理知识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要做到及时总结课堂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能力。
三、目标意识与教育智慧: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生活性概念(如“啮合”)难以用严格数学语言定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智慧处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保证科学性。例如,在齿轮啮合教学中,可通过实物演示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明确哪些内容需重点讲解,哪些内容可略过。
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跨学科整合和真实问题驱动,实现了知识建构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为黄浦区六年级数学教师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展现了“双新”教育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活动虽已结束,但黄浦区数学教师将继续在教研员的引领下,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创新路径,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