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气洋洋 相约两会
袁慧萍
48年内“最晚的春节”刚过,中国又迎来一年一度政治生活的大事——全国两会。两会怎么开?有哪些议程?关注些什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全国两会,读懂两会,让我们跟随着人民大会堂的议政之声,把握中国政治脉搏。
早春三月,中国又一次进入“两会”时间。政府工作报告刚一公布,其中的“有权不可任性”、“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等金句迅速占领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重要位置,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话题。国内外都在以空前规模和热情关注这次盛会,试图从中探测中国号巨轮的未来航向。
“两会”是我国最高议事平台,是讨论、决定、传播国家政治决策的最重要场域。每到会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带着亿万群众的呼声齐聚于此,商讨谋划、建言献策,寻求破解中国问题的妙策良方,展示了中国式民主的独特魅力。在这个平台之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当下中国最紧要、百姓最关心的议题充分交流、碰撞观点,纷繁多元的民情、民意、民声得以汇合。这个过程,就是要从每个人具体而微的梦想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并将之最大程度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共识,凝聚全国上下共同为之奋斗的力量。读懂中国须先读懂“两会”,观察中国须先观察“两会”的意义也在于此。
观察“两会”,目光首先要聚焦时代的主旋律、主基调。今天的中国,再次行进到新的发展起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成效之上清晰展现。全面小康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能否走好,“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改革如何全面深化,依法治国能否在快车道、快捷键下行稳致远,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腐败问题怎样根治等等问题……层层担忧,系列任务,彼此交织、紧密联系,亟待起笔落墨。任务艰巨繁重,时间步步紧逼,机遇稍纵即逝。当此之时,梳理思路、激发智慧、拧成合力,“两会”的担子更沉重,作用也更值得关注。
观察“两会”,目光还要聚焦社会的脉搏、人民的呼声。今天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元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个体差异显著、思潮复杂多变……达致共识之难远甚从前。就连治理雾霾这样本该最有共识的话题,也因各地发展阶段和各方利益诉求的不同而争议纷纷、疑虑重重,呈现胶着状态。众声嘈杂,会淹没发展主流;离心离德,便无法布局谋篇。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式民主的优势,融合多元、聚合共识,“两会”正在发力。作为国家话语与个人生活最突出的连接点,“两会”本身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其商讨国事、弥合分歧的机制恰好可以将人们从自我的小时代、多样化的小圈子之中,吸引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大语境之下。巩固这一平台和机制,才能凝心聚力,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最广泛民意和务实决策之间架起坚实桥梁。
观察“两会”,目光还得回到“两会”本身的主题。今天的中国,公开化、透明化已成为趋势。长短镜头的关注,移动网络的直播,拆掉了“两会”的围墙,让人们直达议事现场。但“两会”主角,显然不是“雷人雷语”,不是明星代表委员的着装与表情,更不是谁缺席或者到场等细枝末节;而是让多元分化的意见在这里碰撞、交融,就群众密切关注的具体事项寻求施政之策。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几十年来,“两会”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设计,始终在接受着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中国稳中有为的发展态势、百姓蒸蒸日上的生活状况,均生动而直接地诠释了“两会”制度的有效性。站在新旧交汇的历史起点,立足国内现实,展望民族未来,我们期待“两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助推中国追逐梦想,谱写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