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获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屠呦呦
张 怡
呦!她终于获奖啦!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第一人!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奖词中这样描述:“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看到这样的好消息,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屠呦呦的获奖,在瞬间带火了一首诗和一种植物,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话题
一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位了不起的女药学家的名字着实特别。原来她的名字源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意为鹿鸣之声,今日之后,这鹿鸣之声已是响彻世界了。这句诗的意思是:野鹿呦呦呼唤同伴,同在野外吃艾蒿。<SPAN style="FONT-SIZE: 14pt; FONT-FAMILY: " Roman?,?serif?;? New Times>
巧合的是,屠呦呦正是因为青蒿素而获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位女科学家摘取这项桂冠,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一种植物:青蒿
青蒿素来源主要是从青蒿中直接提取得到;或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它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的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中显示了奇效。
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就是其中一位。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终于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团队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而屠呦呦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青蒿素成为如今最有效的疟疾防治。
热议话题:为什么是她获奖?
其实,中国人有着很深的诺贝尔情结。不仅因为诺奖世界级的权威性,也因为在10月5日之前,诺贝尔科学奖设立的110多年里,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诺奖真真难得。有研究者对数以百计的生理学和医学科学家的贡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诺奖获得者及其获奖成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围绕着其时代的前沿性课题或重大疑难课题进行的。
2.几乎每一项巨大成果的背后,都体现了获得者的天赋和兴趣,对真理的执着的追求。
3.发明或发现都投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中
4.获奖成果是对全人类的奉献
有人还专门对诺贝尔获得者成长的规律路线图进行研究,发现诺贝尔得主具有很多共同的特质。比如几乎所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都有着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责任感等非功利化因素的影响;能够发现问题,勇于批判,具有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获奖者的科学素质较高;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基础等。此外,家庭文化的氛围、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其有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特别在保持和培养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爱好,以及抱有乐观向上的情感价值观、质疑反思的理性批判精神方面。<
屠呦呦读书时“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工作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甚至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为什么她能捧得诺贝尔奖呢?因为她有个特点,就是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她认为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冷门”专业。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诺奖获得者的成功,无一不是遵循着自己的兴趣,然后坚持,不断努力获得的。有的人是从小就对该领域有兴趣,比如<2001年诺奖得主阿克洛夫从小学就喜欢数学与经济学,埋头苦学。所以,同学们,当你带着兴趣去学习,然后坚持,不断努力,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