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数字化校园   图书馆   登录

2014年黄浦区教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优秀作品汇编

作者:大同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4-12-20

一等奖作品


人生终需断舍离
——读《断舍离》有感
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 吴 娇


        曾近这样告诫自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只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使内心混沌,而有了这样的状态:
        我打算备课,可却发现偌大的房间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各类书籍如野草般从书橱爬满书桌,蔓延到了地面和窗台;衣物几乎要挤破橱门,却仍在提醒我需添置几件当季的衣服;电脑的桌面界面,挤满了各色图标;更重要的是,我的脑袋里,各种思绪、观点、材料推推搡搡地想要化作文字,跃到纸张上,却理不出一个头绪。
        昔日,我购置了这些物品;今朝,这些物品困囿了我。连带着也劫持了我的情绪——难以宁静,却又不明所以。是应该采取更高明的收纳术,还是换购更宽敞的居室?《断舍离》一书给予了我另一种解决困境的思路。
        何谓“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开宗明义地解释道:“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它看似一种杂物的管理收纳技术,其实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为何无法舍弃多余的物品?
        当我下定决心,准备开始一场“断舍离”的整理时,却发现困难重重,似乎每一件物品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如这本《教学论》,书页泛黄、观念略有落伍,可却留有大学时期上课的记录,看着它就能想起曾经的岁月静好。基于类似的原因,其他那些亲友赠送的物品便更是舍不得抛弃了。
作者认为有三种人扔不掉东西,即逃避现实型,因过于忙碌,无暇整理房间。结果因物品过多,找不到物品,而效率更低,陷入恶性循环。执着于过去型,东西虽无实际价值,却凝结着过去的回忆。结果关于过去好的、不好的回忆都一道保留下来,忘记了人其实可以超越自己。担忧未来型,因为内心的焦虑,想着总会到,囤积了较多的纸巾等日用品,结果成为灰尘的寄居地。对号入座是令人震惊和难堪的体验,可以上的三种心理,我似乎或多或少地都存在。
        怎样才能舍弃多余的物品?
        从源头上看,使用的物品要与自己的形象相称。比如自己使用廉价的杯子,却把一套高级的茶具精心收藏,以便将来赠送朋友。作者认为,这是潜意识里在对自我进行贬低,“我还没有到达这个层次,不配用这么好的东西”。物品是使用者自身的投影,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而非促销优惠、一次性的东西,从源头上合理“断”绝无用的物品进入自己的生活。
        从行动上看,以“我现在需要”为参考点,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存放五成,装饰性的空间只占用一成。当我打开满满当当塞满衣物的衣橱时,不得不承认,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总是竭尽全力地将空间塞得满满当当,却忘记了物品也需要呼吸。就如我们的头脑,如果满满一碗水,又如何容得下新的思想、观念?想起林清玄笔下比丘和比丘尼所穿的鞋子——不为凉爽、不为美观,却留有六个洞。只因人生渺小,不能满溢,总需“低头看得破”。“断舍离”看似简单的行为,却与人的生活态度相关。
        于是我把多余物品分类整理,怀着“谢谢你曾温暖了我的生活,对不起现在要把你舍弃”的心情,把物品分送了废品回收站、社区旧物回收中心、图书馆公益书籍漂流区,相信这些物品开始了更有价值的旅程。
        舍弃多余的物品会给自己带来哪些改变?
        毫无疑问,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可这不是最主要的。
        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资料,相信自己可以有更明晰的思路。学生不是任人装载的箩筐,他们要有机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其一味苛求学生样样都优秀,不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至于课堂教学,与其什么都想讲到,不如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写到此处,想起《中学语文教学》上的一篇文章《得之细节,失之细碎》,作者张玉新认为“一味深挖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则可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碎片化,可能把一篇美文拆解得一地鸡毛”大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观念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同时,来取有效的行为反过来也会改变我们的观念。我们以断舍离的观念审视自己的空间;也以收拾物品来让我们舒适的行为技术,来养成我们大道至简的观念。人生终需对繁琐、杂芜说断舍离,从而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留下空间。
        习惯了川、湘菜麻辣的味蕾,忘记了水煮菜心的清甜;习惯了重金属摇滚的耳朵,忘记了一支清箫隔水飘来的悠扬;习惯了流连视频的眼睛,忘记了推窗揽月的情怀;习惯了迪奥香氛的味觉,忘记了清晨凝露花草的芬芳;习惯了碎片阅读的头脑,忘记了清茗墨香的愉悦。
         是时候,该断舍离了。不为返璞归真,只是追求更适合生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