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数字化校园   图书馆   登录

创优质品牌学校 办人民满意教育

作者:大同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07-03-12

 —— 访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张雷鸣 校长  

张雷鸣校长给人的感觉是极具有亲和力的。当面对面坐着,听她用不急不缓的、略带点儿上海味的普通话向你娓娓道来学校发展、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的时候,感觉她不仅仅是一位学校的校长,更像是一位学者、一个老师、一个朋友。但是,当她一一列举出大同初级中学近两年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的成果的时候,你又不得不为之惊叹。

加强中学阶段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具有良好科技素质的人才,无疑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大同初级中学把“科技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你们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又如何渗透科技教育特色的?  

20世纪70年代起,我校就开展了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30多年来,科技教育始终作为学校的重要办学目标,形成了学校特色。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活动运行机制,使学校科技教育活动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学校科技教育重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加强全面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一是注重全面性,即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全面性表现在“人人具有科技素养”。学校的科技教育全面性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表现在各种教育途径和课程形式中加强科技教育。

二是突出实践性,即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德育系列;以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的课堂教学系列;以开展拓宽科普知识面为主的科普活动系列;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发挥学生个性为主的科技兴趣活动系列。 

三是渗透人文性,即学校的校园环境中注意人文景点的开发设置,挖掘学校的人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上以人文充实科技教育的内涵,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整合,在校园环境中营造一种尊重人与自然、崇尚关心与理解的文化氛围。如科学家头像浮雕、腾飞雕塑、OM雕塑、航模水池,宣传画橱窗,队角等。 

在校园里建立起一系列学生能观察到、对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具有科学启迪和促进作用的各种校内景物、设施和校容校貌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我校进行科技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以科技教育的传统结合现有的课程内容,运用贴切的方法和手段渗透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的科技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如语文课变成知识智慧、思维品质、文化积淀、生活体验的大舞台;物理课因对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知识、观念、精神等内容深入挖掘,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欲望;数学课巧妙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这种心理现象,诱发学生不断观察、分析、综合、发现和创造的动因生成。学校还结合特色项目开设头脑奥林匹克、航空航天、船体模型、围棋四门校本课程。尤其是“OM”拓展型课程,要求每一个学生进入OM领域,感受OM精神。学校选用头脑奥林匹克的专用教材上得“承重结构,结构承重”一课。此教案已选入二期课改活动课教材之中。

近年来,我校一直把科技教育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学校开展与科技直接、间接相关的课题,有《学校整体形象设计》、《学校可持续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求是中学三年发展规划》、《教育科研促进特色学校建设》、《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网络及总体设计》、《德育与科技活动的探究》、《发展科技教育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市级课题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健全科技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科技教育工作网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又形成科技教育和人文培养精神为主线的学校课程框架,它更是创建科教特色校的护航舰。

为了持续不断地发动学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的科技创意艺术节,是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成果展示;是为学生营造乐学、会学、活泼、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的成果汇报;更是以科普活动为载体,科技特色彰显素质教育内涵主体的生动汇演。

刚刚校长在谈到贵校科技教育活动中,特别强调科技与人文的有机整合。请教一下,贵校又如何培养教师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出发点都指向人,并以人为归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源于人类解决这两类问题的需要。科学教育发展人们知识、能力和智慧,使人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解放人性,实现人的价值,使人自身得到肯定,并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人文教育重视个体人格和心性的完善,着力提升人的精神道德水平,使人得以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我们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付诸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工作中。为此,我们把常规性工作看作是基础性工作,而科研创新则是发展性工作。把全校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分别组织到课题的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单项研究之中。课题研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对知识进行翻新和集成,把每节课都当作一个小的研究课题,拨开书本记载知识的逻辑迷雾,恢复知识本来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因此,必须使教师带着人文的觉醒去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中启发人文的觉醒,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甚至强加的、丰富而生动的而不是单调枯燥的人文与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德育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同自然力的要素一样,有力的大小、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即德育的影响效果、影响对象和影响导向。张校长,这一方面有何见解,请谈一下。

德育工作重在创新。针对时下学生德育收效甚微的现状,我校的德育创新首先体现在德育观的创新。我们将一般意义下的教育场所——学校,看作是一个“教育场”:“教育场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教育氛围,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奉献,人格的平等和利他的举动,,展现了它巨大的感染力及其存在价值。”在这种德育观的指导下,学生在学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逐渐臻于道德的自律和内化。因而,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我们进一步探索德育与学校特色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抓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与培养,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形成各年级德育活动系列化。以行为规范促成各项文明习惯的养成;加强班主任常规工作的考评,做到一月一考评,要求“学生在,班主任在”;利用校园信息网,加强学生德育信息化进程,使班主任工作更赋时代性;以“回眸历史”、“青春向上、才艺飞扬”、“校园科技艺术节”、“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摒弃空洞的教育,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

与此同时,学校挖掘德育的“社会性”,利用学校所属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访问、专题讲座、辅导报告、观摩优秀电影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社会化的全面教育,并学会与社会交往。也让学校德育更好地与社会交往。

学校“软环境”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学校“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班级建设。张校长,请再谈谈“温馨班级”的开展情况。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把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它为构建“温馨班级”打下扎实的基础。于此,我们在创建“温馨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绝对主体。如个性化班名、班徽——每个集体为自己起一个励志的班名,设计一个班徽;“温馨1+1——成绩稍差与成绩优秀的同学结成共进“联盟”,实现共同进步等等。以创建“温馨班级”为主题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广度、深度、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建国后的历次课程改革。黄浦区作为上海市重要的基础教育重阵地,在实施“格致链”、“光明链”等教育策略的同时,又实施了“大同链”教育策略。你们提出“大同教育链”要成为一条“精品链”目标。张校长如何解读“精品链”。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吸纳、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就是承担这种功能的场所。“大同”近百年的历史积淀,筑就了“大同”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大同初级中学,我们要知晓“大同”文化,并让“大同”文化在初中的土壤里孕育出新的枝芽。

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增强师生归属感。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先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硬件建设上,学校既和大同高中统一又保留自己特色。如从正对大门口的大型雕塑“腾飞”、绿化丛中的小品展现,到西大楼门庭大型科学家的浮雕,每栋楼的走廊及各专用教师布置,无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办学特色,体现温馨的人文关怀;软件建设上,学校又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为抓手。通过开展学习高中“导航”计划的实施方法,设计初中阶段的学生“导航”计划;尝试初高中共同举办科技艺术节;每学期的学生社团互动 ;联动对口小学开展“半日看大同”、“半日看大同初中”、“大同学子风采”大讨论、初中优秀学生代表参与高中寒暑假的各项考察等活动,以彰显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特色,培育师生的“大同人”情怀。

课程建设一体化,提升学校竞争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新课程的开发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管理制度、教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制定出了很好的课程标准,开发出了很好的实验教材。“大同”课程改革一直是上海的领跑者,“大同”课程建设的经验也已经辐射全市。大同初中应该在课程建设方面更多地借鉴大同高中的经验。因而,我们重点开发拓展型校本课程。依靠“大同”优良师资,开展各类特色教学。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科类竞赛辅导力量。数、外、物理、化学等学科每个年级开设学科类拓展型课程,请“大同”名师来校担任竞赛辅导老师。并依托“大同”教师培训指导我校教师,开设有质量的拓展型课程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初高中学生中开展“同伴示范教育”活动,大手牵小手,共同开展多维度课题研究。课程建设一体化,有利于学校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

队伍建设一体化,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要实践新课程,教师将改变原有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在“链建设”中,大同高中承担着加强初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软实力的责任与使命。每年初高中师资有一定的流动。由初高中校长协商调配我们鼓励教师自我发展,鼓励老师到高中教学,同时也鼓励 高中 老师到初中兼课。大同(新聘)高级教师根据“链建设”需要,到大同初中支教一年的优先考虑评聘。

另外,搭建各种平台,促进初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大同高中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每学期以主题教学研究为载体,先后开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两纲”进课堂教学研究等教育教学展示活动。通过高中名师的观摩指导,初中教师在自主发展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

同时,“团队带教”,激活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渴求。如定期开设名师讲坛,进行初高中教学比武等。大同高中杨明华校长、分管教学校长每学期都会带队来初中调研课堂教学开展情况。

学校的重头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也占重要地位。所以,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很多场合,你都强调课堂教学的优化,强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能否与大家谈谈你的课堂教学观?

我认为,学校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学校课程的开设要丰富多样,课堂教学要优质多元,不仅要能满足学生求知的共性的需要,更要能适应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准备”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利教学质量的提高。

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加强备课组建设和校质量监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扎实推进校本教研,以教研组为基地,落实教研时间,行政深入各教研组,个别组室请专家来校进行有效指导,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研组中不断强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资源共享、个人加减、教后反思”的教研风气。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深度与广度。以备课组为基础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听课评课活动。先后以“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落实“两纲”在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研究,积极营造学习、研究的教学氛围,促进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完善各年级学有余力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培养方案,加大力度落实分层辅导。

优化课堂教育教学设计。首先学校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并在教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偏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信心与能力上。同时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所优质品牌学校校长,请张校长谈谈自己的追求。

我体会到,做一个好校长应该有“三气”,即大气、正气、书卷气。大气,是指校长要有个人的人格魅力:不庸不俗,不偏不倚。校长人格魅力中能容人、用人之长、容人个性。只要能团结在学校办学目标之下,校长就扬其长,用其能;正气,是指校长要有为国为民办教育的一身正气,不歪不斜,起表率作用;书卷气,是指校长要多学习、多读书。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日益繁荣,教育改革大潮涌动,社会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校长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现代管理理念、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发展观等,首先要做教育专家,更要追求做教育家、管理家。作为一个校长,有了这“三气”办现代教育,育时代新人就有了底气。

 

    链接: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62年的求是中学。学校在“为学生未来发展作准备”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德育核心,科研引领。教学中心,科技特色”办学策略指引下,秉承“求真、求是、求索”的校训,逐步形成了“知书、明理、求是”的校风;“严谨、民主、创新”的教风;“勤奋、探索、合作”的学风。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特色已经形成,办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黄浦、上海市围棋先进学校。

    2006年9月1,学校正式更名为大同初级中学。“大同教育链”的新机制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学校将在融入“大同”文化元素后铸就着“大同初级”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度。